新聞

返回上一頁
教育傳媒到校
2022年11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 2022年11月

務實教育方針 完備英語教學策略 助學生樂學好學


位於屯門區的廠商會蔡章閣中學集合種族、文化各異的老師和學生,為更有效達至文化和語言融和,校內尤其重視英文教育,致力打造優良的英文語境。劉世蒼校長帶領專業教學團隊,靈活運用多元化的學與教策略,更投入大量資源,增聘英文科教職員及籌辦課外學習活動,具體支援學生的英文學習需要,全面提升英文及其他學術水平。

3+3年學校發展計劃 連貫支援學生成長

學校着力為學生設計連貫的校園成長經歷,強調「加強學習氛圍」、「建立正面人生」和「發揮學生潛能」,並以此制定「3+3年學校發展計劃」,讓學校在奠下穩妥的發展基礎下,延伸發展方針,為學生擬定長遠而全面的成長計劃。劉校長表示:「在加強學習氛圍上,學校積極革新分層教學策略,同時利用不同的獎勵計劃,又會主動舉辦多元化的校外學習活動。學生在充滿關愛文化的氛圍中參與學習及人生體驗,建立同理心和正向價值觀,並推而廣之。再者,教學團隊經常引進新鮮事物,以此發掘學生的興趣所在,發展天賦及潛能。」

在本學年,學校以「正人務本,品學樹人;放飛創意,盡顯潛能」為學年主題,推行多元化的學校政策和教學措施,持續支援學生的成長進程。

充實教學理論 系統實踐博雅教育

儘管學界明白不少教育研究均能提升教學成效,但在課堂上卻鮮有實踐(research-practice gap)。有見及此,教學團隊除積極參考國外的教學研究外,亦經常實踐研究成果於課程中,期望學生「學得到,學得好」。團隊每兩個月進行科內分享會,檢討教學成效及討論學習難點。於日常教學中,老師應用「80/20」理論,以「促進者」的角色,盡量讓學生有八成的課堂時間進行同伴學習、小組討論及課堂活動等,充分讓學生主導學習,讓課堂的語文知識能被反覆應用,從而內化及鞏固學科知識。

除此之外,團隊亦把博雅教育元素滲入英文科課程當中,透過將英文知識點結合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豐富學生的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s)及價值觀(values)。例如在教授「購物」課題時,老師會收集不同商場的宣傳單張,向學生介紹常見的宣傳用詞,再讓學生為商場設計吸引眼球的宣傳單張,從而將學習融入生活。

英文科科主任陳老師分享:「研究發現在課堂上應用藝術整合理論(arts integration theory)及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除了能提升學生學習英文的興趣外,亦能促進學生的比較、假設、批判和探索思維。至於在課堂引入戲劇元素,既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表達和理解能力,亦能豐富其文化藝術涵養,全方位提升個人學術水平。」又以詩詞創作為例,課堂先從社會現況作起點,向學生介紹詩詞創作的背景和變化,然後鼓勵他們從互聯網上普查相關材料,再在課堂上分享和研讀,最後才介紹詩詞創作的規則及要訣。這樣,學生除了學習英文,也學會欣賞英文(beauty of language)。

語言藝術課程 豐富個人文化內涵

為照顧英文程度較高的學生,學校銳意讓英語學習跳出乏味的教科書,開設「語言藝術課程」(language arts curriculum),藉以拓展英文知識寬廣度。陳老師解釋:「課程旨在帶領學生走進多姿多彩的英文世界,在閱讀經典文學及電影時,如《Like Stars on Earth》、《Freedom Writers》及《Of Mice and Men》等,認識英文有趣的一面,例如五感、變奏、文學用詞等。」這類延伸課程幫助學生跳出「學習英文」(learn the language)的層面,實行「活用英文」(use the language),為個人成長裝備良好的語文溝通能力。

分拆小組教學 分層補強學科知識

學校深諳英文能力的建立講求一點一滴的累積,從引發英文興趣出發,經過「拔尖補強」的進程,逐步將知識內化,進而應用實踐,建構屬於自己的語系。承着這種教學理念,英文科從多方面入手,針對不同語文程度的學生投入針對性的支援,以提升學與教效益。學校通過榮譽校監成立的「蔡章閣基金」撥款開展「強化種子計劃」,得以增聘額外的全職英文老師,將初中級別的英文課分拆成多個小組,以「4班分5組」的形式作分層小班教學。韋副校長指出:「要教好天賦各異的學生,絕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更需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以及為老師賦予教學空間;調適課程內容,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

為照顧學習多樣性,教學團隊於各級設計分層課堂、課業及評估,各設必修及延伸選讀內容。以初中級考試為例,每份分卷均設有簡單部分、困難部分及挑戰部分,從而鼓勵同學選擇完成合適的部分;而挑戰部分更可為學生獲取額外分數,鼓勵同學挑戰自我之餘,亦能將平日學習推向更高層次。日常的分層課業,除了能有效提升學生完成課業的動機,也為學科知識建立基本的認知,為雙方創造成功經驗,補強學與教效能。

此外,英文科將全年課程分拆成6個教學階段, 並於每個階段設置班本進程評估(class-based progress test),透過日常的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及階段未的總結性評估(summative assessment),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下一階段的教學內容。班本進程評估以班別作為評量單位,任教老師能夠因應各班的學習進度設計合適的評核內容,真實反映學生所學,亦有利老師收集學習數據,針對性分析及制定延伸教學目標。

完善課後支援 營造高效學習環境

常規課程以外,學校明白學生對課外學習空間的需求,特別針對不同學習階段開設多元化的額外補課節,進一步提升學習果效。在全方位課後功課輔導中,中一至中三級學生能夠在課節中完成功課,並隨時可向老師提問,鞏固英文知識點,同時促進培養自主學習態度。

另外,為幫助高中同學做好應考文憑試的準備,學校於早上7時30分開設增潤課予有興趣的同學,除操練往屆試題外,亦為他們釐清知識概念。英文科亦特設「師徒計劃」,讓英文科老師以1:3的比例配對需支援的學生,於午膳或課餘時間進行輕鬆的英文交流及活動,從而漸漸改善英文能力。

善用多方資源 回應時代引入新知

為貼合未來社會發展的教學策略,學校鼓勵教學團隊持續進修;學生亦不能只被局限於課程框架之中,並須推動拓展知識層面,培養未來世界通才。有見及此,英文科積極申請及參與優質教育基金(QEF)的多項計劃,4年來已完成3項專案,從多方面提升學與教效益。在「校本英文及文化大使計劃」中,學校成功籌辦不同語文和文化體驗,推廣語文藝術和多元文化之餘,亦提升了學生的溝通、協作、創作、思辨及領導能力等軟技巧,終身受用。

與此同時,學校參加由英國文化協會(The British Council)推展的推廣電子教學計劃——「Developing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through Integration of Tablets at Junior Secondary Level」,由教育專家帶領校內教學團隊規劃課程,並從中滲入平板電腦的使用,幫助學生的語言學習。由賽馬會及英國文化協會合辦的「CREATE:Curriculum Resources in English Arts and Teacher Enrichment」計劃,則指導老師利用新聞時事、電影製作、表演藝術及視覺藝術,以提升課堂趣味,啟發學生對英文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特色創科教育 「一生一發明」展潛能

學校應用跨學科統整,推行校本STEAM創意教育課程。課程從SIP概念(Simplicity、Innovativeness、Practicality)出發,通過定期進行專題研習,學習立體繪圖軟件、3D打印技術等新型科技,讓學生掌握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及數學的知識互通,啟發創意思維,培養探究的興趣及解難能力。劉校長解釋指:「這些創新科技不僅包含數理概念,更是扣連英文。要把握未來創科世界帶來的種種機遇,學生先要有良好的英文根基,閱讀科技界的一手資料,並由此轉化成能夠回饋社會的理念及發明。」

不僅如此,學校更獲蔡章閣基金撥款超過港幣460多萬,推展為期6年的「一生一發明」專利發展計劃,為有生產潛質或市場價值的學生發明品申請發明專利,為有創科潛力的學生鋪墊實際而具體的發展路徑。現時學校共有八位學生的發明品成功取得香港知識產權署的發明專利。

多元文化共融 建立寬廣國際視野

校內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英語自然成為了主要的共通語言,亦因而營建濃厚自然的英文語境。同時,學校開展多元學習節(Diversified Learning Period),為全校學生提供多項其他學習經歷的活動,範疇包括藝術發展、體育發展,以及與工作有關的經驗,實現全人發展的目標,建立終身學習的能力。這些活動包括運動攀登、3D Art World、手工皮革工作坊、天然香薰與精油製作、YouTube頻道建立及經營證書課程、個人健身教練證書課程等,滿足學生的多方面興趣。劉校長笑言:「多元學習節的特色之處在於混合課程,不同母語的學生都會因應興趣編排到同組活動,無疑是促進語言交流的重要學習場景。學生能夠在輕鬆的氛圍下,一邊投入富有啟發性的趣味活動中,一邊與同儕交換所思所想,造就共同成長。」

此外,學校亦與不少國際機構保持良好網絡,為學生建構融合多元文化的學習經歷,力圖在增進學科知識的同時拓展國際視野,與世界接軌。在和富基金的支持下,學校邀請海外交流生到校,進一步推動英語實踐和文化交流。陳老師續指:「自2015年起,學校便藉着美國軍艦來港補給的契機,邀請美國軍士到校,與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下(authentic context)交流。每年英文科也會邀請海外的中學來校與學生互動。」學校每年也透過「Young Readers’Festival」邀請不同外籍作家到校舉辦閱讀工作坊,與學生一同研讀著作,認識時下的流行閱讀文化。通過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學校期望帶領學生接觸世界,反思自己在未來社會的定位,啟發生涯規劃,推展學習動力。

公開試傳捷報 獲評持續增值學校

全賴高效能的學與教策略及支援,校內學生在香港中學文憑試的表現不斷進步,為追尋個人目標和夢想邁出重要一步。在2022文憑試中,整體科目合格率錄得累積超過10%升幅,當中英國語文科過去4年的合格率更累積提升12.2%,並持續獲評7-8級增值。而且,傑出的學科成績幫助多位畢業生踏上理想的升學路徑,得以升讀各大專院校修讀學士課程;當中更有學生憑着優秀的學科表現,於教育局「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中獲香港理工大學取錄,修讀工程學士課程,足以體現高質量教學的果效。

教育傳媒

劉世蒼校長 劉世蒼校長
團隊亦把博雅教育元素滲入英文科課程當中,透過將英文知識點結合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豐富學生的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s)及價值觀(values)。 團隊亦把博雅教育元素滲入英文科課程當中,透過將英文...
團隊亦把博雅教育元素滲入英文科課程當中,透過將英文知識點結合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豐富學生的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s)及價值觀(values)。 團隊亦把博雅教育元素滲入英文科課程當中,透過將英文...
團隊亦把博雅教育元素滲入英文科課程當中,透過將英文知識點結合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豐富學生的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s)及價值觀(values)。 團隊亦把博雅教育元素滲入英文科課程當中,透過將英文...
為照顧英文程度較高的學生,學校銳意讓英語學習跳出乏味的教科書,開設「語言藝術課程」(language arts curriculum),藉以拓展英文知識寬廣度。 為照顧英文程度較高的學生,學校銳意讓英語學習跳出乏...
為照顧英文程度較高的學生,學校銳意讓英語學習跳出乏味的教科書,開設「語言藝術課程」(language arts curriculum),藉以拓展英文知識寬廣度。 為照顧英文程度較高的學生,學校銳意讓英語學習跳出乏...
為照顧學習多樣性,教學團隊於各級設計分層課堂、課業及評估,各設必修及延伸選讀內容。 為照顧學習多樣性,教學團隊於各級設計分層課堂、課業...
常規課程以外,學校明白學生對課外學習空間的需求,特別針對不同學習階段開設多元化的額外補課節,進一步提升學習果效。 常規課程以外,學校明白學生對課外學習空間的需求,特...
校內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英語自然成為了主要的共通語言,亦因而營建濃厚自然的英文語境。 校內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英語自然成為了主要的共...
校內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英語自然成為了主要的共通語言,亦因而營建濃厚自然的英文語境。 校內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英語自然成為了主要的共...
校內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英語自然成為了主要的共通語言,亦因而營建濃厚自然的英文語境。 校內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英語自然成為了主要的共...
此外,學校亦與不少國際機構保持良好網絡,為學生建構融合多元文化的學習經歷,力圖在增進學科知識的同時拓展國際視野,與世界接軌。 此外,學校亦與不少國際機構保持良好網絡,為學生建構...
此外,學校亦與不少國際機構保持良好網絡,為學生建構融合多元文化的學習經歷,力圖在增進學科知識的同時拓展國際視野,與世界接軌。 此外,學校亦與不少國際機構保持良好網絡,為學生建構...
校舍外觀 校舍外觀
返回上一頁